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弘天庐

——风横雨冷,博客是我们共同的伞

 
 
 

日志

 
 
关于我

本博客不加“五毛”和“毛粪”为友,有此癖者请绕开。 对我的博客有兴趣,日后可经常去这个地址看看——误入棋途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798703057

“热死人”(闲话方言之五)  

2013-09-12 10:18:57|  分类: 俗世男女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今夏江南出离酷热,高温记录屡创新高,一再刷新一百四十多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限值,红色高温警报一天连着一天,无休无止,真是心理恐怖万分,体感难受万分,合起来就是身心具损。气象部门说,以后这种百年难遇的场景可能会成为常态,尽管入秋了,一天凉似一天,但只要一想到这种魔鬼天气竟然还会卷土重来,心情上就没有了噩梦已过,劫后重生的轻松。沪语有一个形容词,人们在形容很热时往往说“热死人”,但那并非实指,只是形容,“死”在这里是一个程度副词,相当于“极了”。但在今年这种气候下,“热死人”竟然就不再是虚指的形容,而成了真情实况,今年的上海屡屡出现热死人的新闻。
        7月初,刚开始暴热,闵行区一位建筑工人就中暑倒在工地上,不治身亡。进入7月中旬,各区又屡屡发现孤身老人热死陋室,竟然都无人知晓,直到尸臭穿越门缝,才引起邻居警觉,叫来警察撬门进入室内查看,都已蛆虫满身。孤身老人之所以屡屡热死陋室,据调查,都是因为舍不得电费,不肯开空调。上海市府在这一点上蛮有人性的,惠民政策倒是及时跟进,立即出台了低保困难户每家补贴两百元电费的政策。小钱救人命,百姓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但许多老人舍不得电费的原因并不在于经济困难,实在是因为老毛统治时代实在太穷造成的梦魇挥之不去养成了“穷怕”的生活习惯。比如我居住小区热死家中的那位孤老,两个女儿都在国外,她自己有退休工资,女儿每月都有汇款,经济上根本不成问题,但就是不舍得花那点电费,可见,一旦养成习惯就没啥理性可讲。
        这个道理也反映在语言上。中国民俗有非常浓烈的善吉观念,尤其体现在日常语言上,具体表现就是语言词汇的避凶扬吉。比如“4”因与“死”同音,就成为用语忌讳,“8”因与“发”近音,有“发财”的口彩,所以就得到选择的青睐。假如申请汽车牌照,号码为“1414”,那你买新车的兴奋就烟消云散了,因为那牌照俨然成了咒语,成了车主必定车祸“要死”的预言。相反,如果是“1818”,那肯定高兴万分,像真的发了横财一样。尽管从理智上谁都知道,车牌号码与车祸安全和生死祸福根本没一毛关系。从这一点来看,近年出台的车牌号码可以有条件自选的政策也算一项体谅国情民俗的善政了。
        弄不懂的是为何在形容词上人们却并不那么忌讳“死”,把“死”当做程度副词的并非只是沪语一种,全国许多方言都有这种用法。除了环境很热很冷说“热死了”“冷死了”;深切的怀念则说“想死了”;两个人难舍难分则说“要好死了”;一道菜可口则说“好吃死了”;一个人追求上进则说“积极死了”;形容一个人逍遥自在,啥事不管则说“死人不管”;形容一个人东西抓的紧则说“死死抓住”;形容一只甲鱼咬住一个人的手指则说“死死咬住”,形容某特务盯梢很专业则“死盯不放”……;“死”的形容竟然可以覆盖日常生活的物质行为的各个层面,而且交谈中越是不忌讳这个“死”字,越显示两者间的地位平等、亲密无间。假如语词出现频率反映社会的动态情状,我们可以发现,它与社会环境的极端程度成正比,“死”在语言中出现的频率越高,越反映社会环境的某种极致性,或者是幸福指数的突然升高,也可以是灾难的突然降临。其本身并无褒贬之意,是一个中性词,因为,“难受”可以说“难受死了”“高兴”也同样可以说“高兴死了”。如果哪位小女生在电话里对另一个人形容自己找到白马王子的幸福感受时说:“我现在很激动,真是高兴死了”,电话的那一头肯定是她的闺蜜。这个违反避凶扬吉国情民俗的用语习惯很特别,我百思不得其解,不知哪位朋友能否解说一二。
        书面语我一般不会以“死”字表达“极致”,但同辈间码字Q聊是个例外,大概也是因为QQ聊天算口语对话的形式吧?对长辈我会有意绕开这个“死”字,哪怕是口语,却与禁忌无关,只与庄重相干。
        

  评论这张
 
阅读(272)| 评论(23)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